评论家也应介入网络文学评论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钟琳 时间:2013-05-22 【字体:

  
  5月18日,中国作家协会和广东作家协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广东网络文学研讨会。会议上,白烨、欧阳友权、杨早、王祥、马季、陈定家等12位评论家对6位80后广东网络文学作家林俊敏(阿菩)、贾志刚、杨林清(无意归)、边晓琳(乱异)、邱晓玲和艾静一(猗兰霓裳)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6位作家的作品涵盖了历史、玄幻、仙侠、架空、魔幻、言情、女性、都市、悬疑、推理等当今网络文学主流类型,代表了广东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准和精品路线。据悉,作家阿菩的《山海经密码》还在今年摘取了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的桂冠。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网络作家阿菩,请他谈谈对网络文学诸多问题的看法。

  焦点一
  网络文学写作与批评不成正比?

  网络文学在国内已走过15个年头,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并热爱这种阅读形态,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网络文学写作之盛和批评之衰不成正比,除了大量消费式阅读,鲜少有批评家介入网络文学的文学本质,关注和讨论网络文学的审美评价体系。可以说,这是继2012年6月28日中国作协首次举办网络作家与评论家对话之后,两者之间的第二次握手。如何将外界对网络文学的零星看法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一套科学的网络文学评论体系,对网络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的,评论家的加入并参与和网络文学的互动,对共同建构网络文学的评论体系大有裨益。陈崎嵘表示。
  在广东,网络文学有着广大的创作群体和阅读者,它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广东正日益发展成为中国网络文学重镇,网络文学为广东的文学催生了新的繁荣景象,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廖红球说。从2011年开始,广东就开始密切关注网络文学的生态,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建网络文学院的省份,同时编辑创办第一本专业的网络批评和理论刊物。广东作协是网络文学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们最早敏锐地认识到网络文学的重要性,一直走在网络文学浪潮前面,他们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全国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成立网络文学研究院、创办专业评论杂志等,具有示范作用。陈崎嵘说。

  焦点二
  网络文学与传统小说泾渭分明?

  网络文学的写作形态和传播方式独具一格,被长期视为畅销的大众文学。它本身有着鲜明的媒介特点,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与读者保持紧密联系,有的甚至会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内容的修改。可以说,想象力和故事性是否到位、娴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有时候我甚至会把网络文学比作服务行业,写作者就是要为读者端上一道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得到享受和放松。阿菩告诉记者。
  正是网络文学本身的服务性,让很多人将网络文学冠以快感消费的标签。而网络文学也可以打着为了让读者喜爱这个旗号,逃避对其文学性的诟病和挑剔。正是因为如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界限一直非常清晰。网络文学以它的低门槛、低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产业,在这个产业当中我们看到人们在对文学的定义进行改写,人们在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根本不在乎这是什么类型的文学,甚至它本身是不是文学也保持无所谓的态度,读者只要快感,只要一个好看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上虚构或者非虚构的立场,采用什么样的文学技巧都无关痛痒了。批评家杨早说。
  网络作家无意归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改变标准进行讨论。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和所面对的目标群体与传统文学非常不同,如果只从文学性的角度入手它自然矮人一截,但如果把视野拓宽,从读者喜爱程度、传播速度甚至全社会文化层面的渗透力来看,网络文学是一股阻挡不了的趋势,在未来它很可能会在影响力上超过传统文学。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今天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有很多都是源自网络小说。
  很明显的是,从作者到读者到评论界,都在为网络文学寻求出路。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时,需要模糊掉一些层面的标准,譬如语言和技法,太强调这些就变得不好谈了。我更倾向思考他们作品中的想象力,中国人的想象也被压抑太久了,到底要怎么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去讲那些神怪的故事,也许比较有意思。杨早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