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曲艺厅到跑马汤
——谈徐州琴书表演场所回归
◎ 徐州琴书自1949年发展成为舞台文化后,培养的演员就极少去唱堂会,更不用提去一个环境纷杂的餐馆去演出;在演员心目中,徐州琴书已逐渐脱离田间地头的百姓,在创腔、曲词方面的创作趋于舞台化。徐州琴书第十八代传承人魏云彩是20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知名演员,他起初也不肯屈驾,但是经过审时度势,魏云彩老师终于放下身段,并说服青年演员,于2013年11月,带着演员进驻跑马汤。
◎ 曲艺厅是徐州文化部门为响应“曲艺小剧场”号召,为徐州琴书开设的一个专门表演场所;但从实际运行来看,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因观看成本过高,所以罕有人至。而在跑马汤开设的徐州琴书表演,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这种设立在饭店中的徐州琴书表演,姑且不去探讨其经济收入问题,仅此举动就说明徐州琴书演员开始面对现实,他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徐州琴书生存应该在的落脚点,这对徐州琴书的继承与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件幸事,来自民间的曲艺艺术终究要回归民间。
徐州跑马汤琴书表演
徐州琴书是以徐州方言进行说唱表演的地方曲种,属于我国说书类曲种中的二级分类琴书类。徐州琴书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代表性曲种,是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曲艺文化。1949年后,由于一部分艺人被收入到文化演出单位,自此,徐州琴书表演人员开始分为两个团体,一是原有的民间艺人团体,另一个是曲艺队琴书演员团体。伴随着文化多元化,无论是民间艺人还是曲艺队演员,都身处濒危的生存环境,民间艺人演出次数骤降,曲艺队演员也很少有机会与观众见面。
徐州琴书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化部门出台过若干保护与传承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生活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徐州琴书难以吸引年轻观众,而老的观众又很少有机会看到徐州琴书演出。散落在民间的艺人虽然不定时会收到民俗活动的演出邀请,但演出并没有告知大众的途径;而曲艺队演出又多流于形式,徐州琴书很难有机会与观众谋面。没有演出,或是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徐州琴书就即将成为人们心中一个遥远的回忆。
2011年,徐州文化部门效仿北京、天津等城市“曲艺小剧场”的运行经验,特地在云龙湖北岸的泰和茶楼旁,为徐州琴书开辟了一个专门演出场所,称为“曲艺厅”吧。但是这个曲艺厅远远没有达到“曲艺小剧场”的效果,在徐州琴书观众中也没有产生积极反响。
曲艺厅萧条的原因
徐州琴书尚处在单曲结构形式时,就以撂地摊、走街和堂会的形式在民间演出,后来由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徐州琴书演出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到20世纪末,徐州市区和县区的所有琴书演出书场都已不见踪迹。曲艺厅目前只有徐州琴书这个曲种在演出,可以说是徐州琴书小剧场。徐州琴书小剧场于2011年10月开业,是文化部门为琴书演员开设的演出场所,但开业后,观看者甚少,据笔者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消费偏高
去泰和曲艺厅观看,要附加不菲的茶水费,一般在200元左右,这不是这些观众所能承受的价位。他们一般习惯于免费观看邻居操办红白喜事所附带的琴书演出,观看成本过高,实质上是徐州琴书小剧场萧条的一个主要原因。
2.不够通俗
从风格层面分析,徐州曲艺队的琴书演员所采用的曲目,因偏重舞台演出效果,在内容选择上脱离百姓生活,表演上多倾向于清雅,不符合基层观众的审美口味。
3.曲目不足
与民间艺人相比,前去演出的曲艺队年青演员,掌握的曲目太少,不足以支撑整场演出。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学艺时间较短,接触曲目少;另一方面是他们以前受到舞台演出时间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学习中长篇曲目。缺失了曲目的积累,也很难有吸引观众的条件。
徐州曲艺厅并没有达到小剧场亲近大众的目的,反而把其上升为高消费行为,这与曲艺小剧场的创办宗旨相左。
徐州琴书进驻跑马汤的实质
跑马汤是具有浓郁徐州风味的连锁饭店,在菜系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徐州特色;在装潢方面追求古朴、大方。位于徐州铜山中学旁边的跑马汤分店,在整体设计上借鉴了解放前戏园的结构方式,中厅面积较大,高达三层,在中厅正东方有一个小戏台;一、二、三层围绕中厅有一圈围廊;其中北侧、西侧围廊建有若干间开放式小包间,从包间的开窗可观看到戏台上的演出;南侧为封闭式包间。
这种建筑的内层结构,可以看出老板的独具匠心,也许在设计之初,老板已考虑到日后的演出之用。在菜系地方化的基础上,老板特意把徐州传统特色音乐文化引入跑马汤,使之成为其餐饮的文化特色,成为其餐饮文化的一个招牌。跑马汤的老板主动联系曲艺队,希望徐州琴书演员进驻跑马汤,共同联手打造跑马汤的饮食特色文化。
徐州琴书自1949年发展成为舞台文化后,培养的演员就极少去唱堂会,更不用提去一个环境纷杂的餐馆去演出;在演员心目中,徐州琴书已逐渐脱离田间地头的百姓,在创腔、曲词方面的创作趋于舞台化、高雅化。徐州琴书第十八代传承人魏云彩是20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知名演员,他起初也不肯屈驾,但是经过审时度势,魏云彩老师终于放下身段,并说服青年演员,于2013年11月,带着演员进驻跑马汤。
徐州琴书本就是通俗的曲艺艺术,来源于民间,自古少有文人雅士关注,也缺少文人关怀,并没有昆曲那样的条件,有文人进行专门创作,有音乐家专业进行唱腔改进,因此,徐州琴书目前现状并不具备向雅文化转变的基本条件。
徐州琴书原本就是以走街、唱堂会的形式演出,后来逐渐进入到茶楼与餐馆,而在茶楼和餐馆观看的费用多裹挟在茶资与饭资中,无需特别收费;专门付费看徐州琴书的场所,一般设在庆云桥附近的书场。
当下,携曲艺队青年演员进入到跑马汤的魏云彩老师,因为深刻了解曲艺队舞台演出存在的弊端,在危机重重的背景下,无奈选择重返餐馆的举措,实际上是对徐州琴书原有表演场所的回归;也许,在茶楼、饭店演出,对南方曲艺艺人与演员来说,早已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对于徐州琴书演员,则是一件可以记载在徐州琴书史上的大事件,这是徐州琴书演员在思想领域的一个大的转变,这意味着徐州琴书演员队伍将面对社会现实,把目光回归到徐州琴书原本发生、发展的演出场所。
演出场所回归后的变化
经过9个月左右在跑马汤的演出,曲艺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来看,是可喜可贺的,对徐州琴书在市区的传承是有利的,是其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手段与方法。
当下的徐州琴书民间艺人已很少收到徒弟,曲艺队21世纪初培养的十名青年学员将是今后徐州琴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学制的问题,学员学习时间太短,学到的知识与技术比较薄弱;另外,由于舞台演出时间限制,学习曲目以短篇为主,没有掌握中长篇的说唱技巧;再次,由于参与演出次数少,学员舞台实践经验不足;长此以往,他们很难承担起徐州琴书的传承任务。
这些问题都是琴书老演员的心头病。进驻跑马汤后,魏云彩老师开始对青年演员进行全面栽培。
1.学习传统曲目
传统曲目始终是徐州琴书演出的精髓所在。民间艺人的演出百分百选用传统曲目,中老年观众也青睐传统曲目,这些凝聚徐州民间音乐文化的传统曲目,也是徐州琴书得以生存的经典曲目。因此,魏云彩老师不再传授以往舞台擅长的丝弦曲目,转而教授琴书经典曲目,在近9个月的时间里,青年学员学习了《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装灶王》《刘二姐算卦》《小姑贤》等8个节目,以适应观众的节目需求。
2.鼓励单档演出
单档是徐州琴书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演出形式,一般由一位艺人(通常是男艺人)自拉自唱。为了赢得市场、赢得观众,以往曲艺队多档的演出形式被弱化,更多采用民间艺人常用的单档、双档与三档的演出。这样的演出形式参与演员少,青年演员的演出收入才能更高。多档的演出,由于具体到每个演员的唱句少,所以,青年演员很难独当一面,如今单档、双档与多档的演出迫使他们必须要掌握更多的唱段,或掌握整个曲目,这对青年演员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动力。
3.招收社会学员
以前曲艺队培养青年学员要通过文化部门的审批录取,程序比较复杂,不利于新生琴书队伍的培养。进驻跑马汤后,魏云彩老师开始收私人徒弟,2013年一共招有10名徒弟。其中,一位音乐天赋聪颖的女孩子经过一年学习脱颖而出,这个女孩子形象出众、热爱传统民间文化,有着十年唢呐学习经历。在魏老师的调教下,她很快掌握了唱腔的基本要领,操琴打板娴熟老练;在2014年第二届徐州琴书研究会上,女学徒的一段唱腔,赢得一片喝彩。这种师带徒的传统学习形式,比起艺校的教学,时间短,见效快,大概应该是今后徐州琴书传承的主要途径。
跑马汤的徐州琴书演出,可谓是传统表演场所的回归,是琴书演员在当下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实际上,也是对徐州琴书发展生存场所的一个准确定位。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总有些生活方式、艺术品种被时间所筛选;从事物的发展轨迹来看,总有兴起、发展、高潮与衰亡;因此,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理念应该还是有普适意义的,我们哀叹琴书的衰败,但也无法左右人们的审美选择,琴书在当下这个社会中如何继续生存并发展,是一个需要实实在在坐下来探讨的问题。徐州琴书现在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在基层百姓聚集区,赢得一个稳定的演出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老演员与青年演员努力恢复传统曲目,在稳定中老年观众的基础上,让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知道有徐州琴书这样一个地方曲种的存在;然后才能去考虑如何从曲本上改造,争取抓住一部分青年观众;当观众群体稳定时,再考虑到琴书演员收入的问题。一个处于濒危生存环境的地方曲种,它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扶持。在徐州琴书演员自发寻求到一个合适的演出场所后,文化部门若能及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与经济支持,特别是经济扶助,将是对徐州琴书的继承与发展最有力的扶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