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艺术的魅力
前不久,浙江婺剧院的一出新创剧目在中国婺剧院连演七场,场场爆满。主演之一是梅花奖得主、优秀青年演员杨霞云,她扮演的角色戴着面具出场,转瞬之间三次变脸,让观众大呼过瘾。
变脸是一项戏曲表演绝技,普遍存在于诸多地方剧种,一些木偶剧、皮影戏也有变脸环节。其中,川剧的变脸具有较高知名度。川渝一带游人如织的茶馆饭店,经常安排专门的变脸表演,并逐渐为各地川菜馆所仿效。编剧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作品《变脸》、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变脸》索性就以这一绝技为剧名,这些都让变脸成为川剧的重要标识。
戏曲中所谓“变脸”,是指表演者在舞台上利用特殊技巧突然变化脸部妆扮。它就在观众眼前迅即完成,既快又巧,令观众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一般来说,戏曲演员的妆容在出场之时就已经定型,在下场前无法更易,但戏曲为了满足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表演需求,生发出许多种特殊的变脸手法,让角色在戏剧进程中更换妆容。
婺剧《火烧子都》(图片来源:“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微信公号)
变脸艺术有多种手法,这些手法各有窍门,大致分为改变脸谱和变换面具两大类。多种多样的变脸绝活儿,大致是清初以来戏曲各剧种在演出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民间的创造者们可能没有机会留下姓名,却留下了精巧的艺术。戏曲的变脸代代相传且不断丰富与成熟,衍生出各自特有的风格和手法,极大提升了戏曲的表现力。
戏曲的净行、丑行直接在观众面前改变脸谱的变脸以“抹脸”为主,指演员在舞台上用特殊手法瞬间改变人物脸上的色彩与图案,通常是演员利用急遽的转身或衣袖短暂遮住脸部时,将事先在手心准备好的颜料往脸上一抹,使人物的面部形象明显改变。川剧《东窗修本》里的秦桧在撰写迫害岳飞的奏本、被幻觉中出现的岳飞击倒在地时,演员是趁突然转向之机,把手心藏好的烟灰抹在脸上,表现角色此时的惊恐。婺剧《火烧子都》中有几次运用变脸——前三次用抹脸手法,最后一次用的是吹脸手法,即手心暗暗藏有金粉,趁观众不注意猛一吹气,将金粉喷满全脸。
川剧的“扯脸”技艺是用拉线的方法变换面具,这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变脸类型。《白蛇传》里的金钵,最为知名。它借助事先蒙在演员脸上的多层叠加的面具,通过设计好的扯线,用巧劲将这些面具一层层扯掉,实现变脸的效果。早期的面具使用草纸,现在多用绸缎,材料的改进,使得每次变脸表演可以变换的脸谱更多了。
国家一级演员王道正和四川省川剧院的何洪庆,都是凭借擅长川剧变脸艺术而广为人们称道的表演艺术家。从1959年首次出国演出,到改革开放后多次出现在各类电视晚会,川剧变脸艺术的声誉逐渐远播海内外。
戏曲表演中的这几类变脸手法,“抹脸”和“吹脸”等类似于杂技,“扯脸”类似于魔术,既是令人惊艳的高难度表演,又在戏曲的剧情叙述、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效果。
戏曲的精彩绝活儿,往往是几代人的创造结晶,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在川剧界,现在变脸绝活早就留在了新一代演员身上,不再有失传之虞。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戏曲演员不仅通过传统剧目经常性的演出传承,还能在新剧目创作中有意识地、创造性地活用这些特殊技巧。像重庆川剧院的新编川剧《金子》里就有非常巧妙的变脸运用,是新创剧目活用变脸的范例。
变脸等戏曲绝活儿,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鲜活的当下。只有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用心传承并创造性运用,绝活儿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作者: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