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让戏剧生态更加向好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梦 时间:2020-12-16 【字体:

让戏剧生态更加向好——专访新一届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

12月15日,中国剧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记者专访了新当选的中国剧协第九届主席濮存昕。

记者:祝贺您当选中国剧协第九届主席。这是您又一次当选,是否可以谈谈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濮存昕:其实我是演员,我擅长背词儿,在演不动之前,我想把专业做好。有时我在想,在主席的位置上,我能做什么?中央出台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短板是什么?空间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希望倾听。倾听各院团长和各剧种、各行当领军艺术家的声音,我想倾听他们如何思考戏剧的传承创新,倾听他们分享院团管理的经验。

良好的戏剧生态应让出人出戏成为一种自然生长。倾听他们,我需要思考,怎么才能让院团放开手脚出人出戏;怎么继续完善院团体制改革。人才、资金,怎样的结构才是最合理的,在改革的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院团往往是举步维艰的,我希望能为他们发出声音。

我要想,第九届主席团能给未来的第十届主席团打下什么样的底子?我要倾听意见、倾听建议,把倾听转化成一种力量,让戏剧生态更加向好。

记者:您在这次大会分组交流中谈到扶持青年戏剧工作者,在您看来,他们的成长遇到了哪些困境?

濮存昕:比如青年演员进入院团之后,缺乏完善的训练、培养机制;比如戏曲行当中,武行和丑行演员少,师资力量弱,师资待遇不如以唱为主的行当,人才结构需要一种平衡;比如对民间职业剧团、新文艺群体的青年戏剧人才缺乏鼓励机制。

国家有国家级的鼓励机制,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也可以有它的奖项,这种奖项也许不是物质的,学校里给孩子一个五角星,孩子就有荣誉感,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为人才紧缺的行当奔走,举办了“京津冀武戏武功获奖演员展演”

,一个武行演员能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可能可以记好多年。我们需要让这种奖励机制普及化,让更多的戏剧人才获益。

记者:各地各方面代表反映的戏剧工作状况给您怎样的启示?

濮存昕:比如有些地方,上百个演出团体的创作演出没有资金来源,处于一种“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状态。作为中国剧协,我们可能无法给予他们直接的资金支持,但是如果他们把事情做好,他们的创作演出能成为一个品牌,是可以争取到各级艺术基金支持的。谁来帮他们说话?当然应该有剧协的声音。我们的民间联络机制应该更加健全,所有和舞台有关的艺术工作者,都是我们关心支持的对象。

记者: 2020年,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舞台艺术受到了冲击,一些演出开始向新媒体延伸出新样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濮存昕:新媒体是一种临时的应对方式。戏剧一定是面对面的,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不是拷贝的艺术,舞台艺术可以转化成“屏上”艺术,传播本身是不受媒介限制的,但是,“现场”是我们戏剧从业者需要“守正”的样式。

记者:在电影、电视、新媒体等艺术分众的时代,如何为戏剧争取更多观众?

濮存昕:我认为是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就是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自信的表达,表达中国的人情世故。去国外旅游,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是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街道的景象,是当地的规矩、法则,我们尊重这些,我们的戏剧艺术也会让他们尊重我们。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不忘传承。创新,不是你的技术比前辈的好就够了,而是在传承中把自己的生命真诚地摆进去,是你把心掏出来了,领着弦儿唱,不是跟着弦儿唱。一个腔多一口气、差半拍,全都是由心而来的,那就是创新。艺术家把真诚的生命投入到技法中,呈现出来的就是精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