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需要高质量文艺评论
面对新时代文艺创作,文艺评论迎来诸多新的变化。文艺批评该聚焦什么?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和文艺发展新思路、新方位?日前,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20在新时代的现场”当代文艺评论苏州论坛上,与会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为新时期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这面“创作的镜子”的引导作用出谋划策。
文艺评论要聚焦新时代的现场
“要聚焦新时代的文艺现场,把握文艺创作时代方位,阐发时代精神美学追求。”在与会专家看来,这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职责。
作为文艺创作的参与者、见证者与评判者,文艺评论工作者该如何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认为:“要聚焦文艺在新时代的作用,引导创作更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反映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优秀作品。”
作为论坛主题,“现场”成为会议期间的高频词。“文艺评论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深入文艺现场,发现新问题、展开新讨论,才能为文艺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水家跃在致辞中说道。
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
“文艺批评需要调动各种知识,现在仍有一些批评还只是内容加形式的赏析;也有一些人不推敲细节、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就写批评;更有甚者不敢交锋,把批评弄成‘圈子’、抱团取暖。”在主旨演讲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下文艺评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文艺评论担负着洞察和引领文艺创作的重任,既是促进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也是提升文艺审美的一架梯子。怎样打磨批评利器、提高批评质量是与会专家共同关切的热点。
在汪涌豪看来,批评的质量一方面关乎于批评者的个人学养,另一方面则与批评者的态度有关。他提出要规范和重构文艺评论的职业伦理,“批评要讲真话、提真问题,要放眼广大的人生、社会乃至世界,以更大的包容、更大的关切引领文艺向上发展”。
谈到“批评”的品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伟林提出,应该客观地总结好近现代以来老一辈理论家、批评家的已有成果,从中提炼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文艺评论工作者也要正面回应新时代的呼唤,主动担负起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网络
“我很高兴看到近些年来网络上有许多对昆曲、昆剧的讨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不准确的表述。”江苏省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庄吉在分论坛讨论时,列出了当下关于昆曲、昆剧的10个错误表述。
“比如,网络上关于水磨调的‘水磨’二字的说法,多处是说形容吴侬软语之细腻,像水磨糯米粉一样软糯,这其实是望文生义之论”。庄吉表示,针对网络上表现出的文艺热点和文艺作品,如果专业文艺评论“不在场”,文艺评论就难以发挥出引领风尚的作用。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相应地文艺产品在生产、传播方式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探索建立拥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评论新样式和新业态?
“塑造全媒体语境下的文艺评论,需要我们这些习惯撰写长篇幅学术论文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自觉转变文风,积极投身网络,改变自说自话的评论现象。”夏潮表示,新时代需要更多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鲜活、风格质朴清新、篇幅短小精干的评论产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