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将传统文化刻入历史长河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吴为山 时间:2018-10-30 【字体: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出现经商热、下海热,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没有文化,没有灵魂,它的经济发展也是短暂的。所以我开始自己为自己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塑像。

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重要的文化场所与观众对话,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慰藉,因为他们承载的文化,精神世界的高尚,以及他们的人生价值,激励着今天的人。

雕塑艺术就像诗歌一样非常提炼,它不是通过像记叙文、散文那样写上很多故事情节,而应当一目了然但回味无穷。如何使我的雕塑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跟古人不同,跟西方人不同,我找到了写意雕塑这样一条道路。

法兰西学院主席克罗德·阿巴吉在中国国家画院看到了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的雕像,并把它画了下来。回到法国后,他一直在思考雕塑当中所包含的中国艺术的神韵。后来我去法国拜访他,他拿着一本速写本问我,说想了解这个雕塑的作者以及创作过程,我一看正是我创作的黄宾虹,当时热血沸腾。他热烈地拥抱我,说原本以为这个作者有一百岁了。

我们在巴黎举办的“心灵的对话”,是两个人的联展,这位80多岁的西方大师把孔子和老子的雕塑放到最重要的地方,他的作品都围在周边,这是对中国艺术、中国文化和中国贤圣的一种尊重。

所以我们讲我们要懂得自己的文化,要识自己的宝,有信心地来宣传我们自己的文化。

2012年9月份,我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展览。潘基文当时是联合国秘书长,他看了这些雕塑之后写下了四个字,上善如水。他说这些雕塑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他说,他从小在孔子、在儒家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是真理。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两年前,德国人希望在马克思的故居塑一尊马克思像。他们原打算让我做一个儿童时期的马克思,由母亲搀着。我觉得这不是我所想要塑造的,因为马克思他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形象应当跟身份相符,我们所熟识的马克思长头发长胡须,充满了智慧,在我们心中已经定格,所以我提出要做我们所熟识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

他们原计划雕像做两米,就立在那个三角地上,我实地观察后觉得那里太小,因为马克思的情境非常开阔,背景非常深厚,他脚踏的大地非常坚实,所以应该做一个体量更加高大的马克思雕像。最终我们选择了特里亚这个古罗马时期的广场,地势开阔,马克思雕塑高5.5米,跟马克思诞生的时间5月5日正好吻合。

我创作的马克思雕像到达德国的时候,他们表示这就是他们心中的马克思,身穿大衣,迈着坚定从容的步伐,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向着前方,他手中夹着一本厚厚的书,这一本书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百科全书”。

当然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不仅仅是讲这些美妙的故事,我们也要把我们民族在历史当中的灾难,我们的国耻,讲给世界听。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所有主题性雕塑在创作中给了我一种悲愤的激情,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是要记住仇恨。雕塑中有一组是以幸存者常志强的悲惨遭遇为原型创作的,题目叫《最后一滴奶》,常志强当时还小,他的母亲在逃难的过程当中,被日本人的刺刀捅得鲜血直流,却抱起了她的小孩子喂奶,最后奶水、血水,把母亲和婴儿永远冻凝在一起,变成一块永不融化的冰,这一组雕塑不仅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也感动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特别是来自日本的参观者。可见,人类向往和平,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今天发展了的中国,有这样的一种自信,来揭开自己的疮疤,让世界警醒,让战争远离人类,我觉得这是艺术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正义和平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本文编辑整理自央视《开讲啦》)

吴为山 雕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