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要有敢于“剜烂苹果”的勇气和能力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李菁 时间:2018-01-19 【字体:

鲁迅先生曾将文艺批评比喻成“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文学批评对于引导创作、引领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寻美”,又是“求疵”,如何赞美而不失度,批评而不失态,既能发挥高屋建瓴的方向性作用,又不粗暴地充当文学创作的“法官”,是对文学评论家态度与能力的极大考验,同时,也是对文学环境和作家胸怀的极大考验。不可否认,当下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如何营造健康的文学批评氛围,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在新时代文学发展中的“方向盘”作用,成为文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1月14日,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研讨会暨“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发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评论家各抒己见,深入探讨文学批评应如何肩负起神圣的职责和使命,如何回应新时代的期待和召唤等话题,希望在反思与展望中重塑文学批评的风气与品格。

名家名作被批评,并不代表他们的创作被否定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批评工作的做出的重要论断。评论家吴义勤谈到,文学批评首先要敢于批评,勇于批评,敢讲真话,敢于亮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文艺创作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作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作家出版社的社长,他表示,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组织出版“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就是目的明确地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向全社会展示这样一批有力量、有信念、锐意进取的批评队伍,为“说真话”的文学批评提供表达的空间。

针对“对名家名作只敢赞不敢责”的问题,吴义勤认为这恰恰是对批评对象的重视。名家名作被批评,并不代表他们的创作被否定,而是增加看待名家名作的新的维度、话语方式和思考方式,是对其存在价值的丰富。

评论家何向阳认为,新时代文学批评的初心就是追求真理。评论家要有求真意识才能将自己认为不对的观点和不足写出来,这是一个批评家的品格,如果没有这一底线,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批评家。

文学批评不仅要敢说真话,更要说理的批评。批判一个作品,要从文本出发,一旦发声要建立在有理有据、对作品的充分研究上,不能极端化、情绪化。刘艳表示,“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当下文学批评尤为需要构建的批评精神和批评维度。但是她也十分反对缺乏文本分析支持的、缺少学理性支撑的“酷评”和一味挑刺之作。“这样的批评,于评论家和作家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她希望通过有标杆和示范意义的评论家的评论,重新呼唤良好的批评精神,建构健康正常的批评伦理。

张燕玲也谈到,批评不仅要讲真话,更需要讲道理,需要批评者具有良好的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以及对批评对象足够的善意和对批评审美差异性的尊重,批评必须有这样的逻辑、起点,“剜烂苹果”的真功夫才能成为可能。

批评话语同质化严重,批评家“打铁也要自身硬”

近年来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史书写热度上升,但同时文艺批评同质化严重、辨识度较弱已成顽劣“症候”。究其原因,牛学智认为有两方面:一是评论者过于关注个人体验,对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关注度严重不足;二是日趋严重的写作环境的同质化,导致面对不同文化思潮,大家的反应大体相当,文学写作成为符合规范的文化产品。他认为文学批评要向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学习,走出学科话语规定性、惯性审美趣味规定性、文学批评理论惯例规定性,重塑新的批评话语体系,寻找新的批评思想立足点,整体书写新型城镇化语境中的文学与人的关系。

“在整个文化生态中,批评家担负作品经典化的使命就像农夫给庄稼施肥、浇水、拔草、种子分类,最后留下好的种子。在此过程中,批评家何所为、何所不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梁鸿鹰对批评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谈到,目前文学界鲜少个人风格明晰的评论家,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将文学批评事业做好,消除社会对文学批评的偏见。

批评家自己是否把批评作为终身追求的理想?在批评他人时,批评家是否也有接受他人批评的雅量?这是陈歆耕在会上提出的两个问题。他表示,“剜烂苹果者”也要敢于正视自身的“疮疤”,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在拿起“手术刀”“剜烂苹果”时,才会气势如虹,刀法更娴熟,指向更精准。

在李国平看来,当下评论者习惯于对具体作家的批评和就事论事地评估,而缺少宏观性、总体性视角。他希望有更多能够创作具有普遍性、超越现代局限性的“升华”文章,为当代文坛带来刺激性和启发性,提供超越性思维,引领作家创造更多精神高地。

摒弃偏见,批评家与作家需要平等对话

批评家与作家在对话关系上如何突破目前的尴尬处境,被很多评论家视为改善文学环境的重要话题。吴义勤认为,批评家应该比作家站得更高,站得高并非是要以批判的角度看待作品,而是要站在文学研究的前沿、高瞻性地评论作品。“一位优秀的批评家首先要放下身段,做一个称职的普通读者。”另外,他还强调,评论家的批评和否定要建立在对作家创作劳动的尊重和善意的前提下。“对作家作品的批评要从善意出发,作品有缺点很正常,我们对苹果的价值要充分肯定,才能去剜它。”

评论家何英认为批评家与作家是“爱恨交加”的关系,有时会存在误解和隔阂。作家容易“过于自恋”,“写作惯性一直在疯跑”,在这种条件下,对评论家的要求越苛刻,越致命。

很多评论家谈到,作家和批评家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剜烂苹果”主要针对“苹果”中烂掉的部分,而非否定“苹果”自身价值。“锐批评”恰恰是对文学创作的指引,通过营造健康的批评生态和良好氛围,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让批评和创作这两个相互依存的“轮子”相得益彰地发挥作用。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批评家要勤于反思,与作家对话是以交流为目的,对作家不必过于“一味奉承”,但也没必要“刀光剑影”。评论家们希望通过“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的出版释放一个积极的信号,营造健康的批评生态和良好氛围,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文学批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