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贾平凡 时间:2018-01-09 【字体:

刚刚过去的一年,读了那些好书?当我扪心自问时,惊觉自己蹉跎了岁月,辜负了韶华。年岁徒长,而胸无点墨,不少现代人正患着程度不一的知识匮乏焦虑症。也正因此,每到岁尾年初,一些媒体或出版机构评选的“年度好书”常常引起公众关注:即使没读过,好歹也知道个书名,待有空闲时间再读。殊不知,很多人等待多时,也不会买一本书。

如今,市场经济的效率意识、生活节奏的快马加鞭、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知识生产的支离破碎,严重挤压了现代人的阅读空间:我们应如何对待精神生活,安顿心灵家园?网络时代,在信息过剩的知识生产和消费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阅读?如果不理顺这些问题,我们将难以在信息芜杂的当下社会里进行高品质阅读。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灵晕”这一概念。“灵晕”是指人们在带着感情或者意识亲自去凝视或聆听一个事物时,跟所看和所听对象之间形成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关系。随着机械复制时代到来,可视听之物泛滥,感官刺激更是唾手可得,“消费”和“占有”便成为人们感受事物的主要方式。人们越来越无力和事物建立独一无二的观看或聆听关系。当“灵晕”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走心”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本雅明哀叹,机械复制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灵晕”消失的时代。

回顾历史,阅读媒介从未停止变迁脚步。从前,它们是甲骨和竹简,是纸张和印刷机,是电视机和收音机,是照相机和电视机,现在它们是电脑、手机和互联网。技术革新和进步让知识生产和传播路径越来越便捷,读“屏”时代已经来临,历史大趋势不可逆转。

2017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51.6%的成年中国国人倾向纸质阅读,有9.8%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33.8%倾向于“手机阅读”,有3.8%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纸”阅读平分秋色。

读屏时代,阅读问题凸显。比如,青少年严重依赖网络,凡事一搜了之,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碎片化阅读让现代人的思考成为无源之水,进而造成整个社会风气浮躁;知识付费正成为互联网产业新风口,但迎合用户需求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网购书店严重挤压线下实体书店生存空间,公众公共阅读空间萎缩;学院派经典巨著艰深晦涩,令普通大众望而却步。本雅明时代,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但他的哀叹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现实意义。

但若因此就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是高品质的阅读,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对立,不同人群选择不同阅读方式,无可厚非。“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有人喜欢在实体书店里寻找氛围,也有人在手指翻飞的滑屏阅读中找到快感。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非要固守青灯古卷不可,未免有些迂腐。

占有知识并不等同于思考能力提升。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阅读最重要的价值是在读中思考。好读书更要会读书,我们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融汇贯通,活学会用,日积月累。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标、划,随性写体会,即兴写想法,使自身思辨能力能够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吸收过程中得到提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而思考正是入门高贵的正确方式。

(制图/彭训文)

读书 思考 网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