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人 访《中国记忆》总导演闫东

来源:央视网 作者: 时间:2017-06-11 【字体: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是世界性的话题,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成功申遗30年来,我国文保工作突飞猛进,时至今日也有足够的发言权。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记忆便是世界的记忆,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更是世界的财富。所以,“中国记忆”正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记忆》特别节目总导演曾对着观众如是说。

闫东和樊锦诗先生在演播室合影

这位总导演就是闫东,也是《中国记忆》特别节目的创办者之一。他自1987年进入中央电视台至今,一直从事纪录片和重大题材特别节目的一线创作。《中国记忆》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国际化色彩,也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们开始了解中国人眼中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故事。无疑,闫东和他的团队就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人。

深中肯綮,一席闲谈唤出“中国记忆”

“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我们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一分子,有责任带观众把历史梳理清楚,把过去和今天告诉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一档高品质的节目来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 2006年初闫东对着央视副总编辑、时任社教中心主任张宁主任讲出自己的想法。

闫东说这番话的时候是2006年,那一年正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设立元年,至今已经12年。《中国记忆》就是在那一年创立,到现在整整度过一纪时光。岁月如梭,闫东现在诉说起当初“中国记忆”的创意,竟然只是来自一席无意间的闲谈。

2006年春节前的一天,闫东陪同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单位专家审看即将推出的一部纪录片。在审片休息的空隙,文化部的一位领导提起,国务院已决定将每年6月第二周周六设为“文化遗产日”。这本是一句闲谈,闫东却敏锐的嗅察到创意的气息,将这个“文化遗产日”记在了心头,随后立刻将此汇报给张宁主任,并说出前文的那番节目的立意思路和想法。张宁主任迅速决策,将《中国记忆》的创意和名字确定下来,整个社教中心无论从人员调配还是资金上,都将这个原创的新项目列为重中之重。《中国记忆》特别节目由此诞生,并一直持续至今12年。

“那么多文化遗产、考古项目和博物馆,很多观众想第一时间了解它,却苦于没机会到现场,我们就用镜头带着观众去看。随后,我们还想到把‘文化遗产日’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日子策划到一起,再加上将社教频道一系列重头栏目进行击鼓传花式的编排,这样就可以倾尽全力为观众奉献一整月的文化大餐。”闫东坦言,《中国记忆》大概是唯一一档坚持了12年的关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节目,仅仅是每一年的选题创意就耗用了大量精力。他感叹:“这个团队里的人,没有热爱、没有情怀、没有得失的取舍、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没有包容心、没有舍我其谁的精气神,真干不了12年!”

12年前,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现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杜晓帆曾接受闫东和《中国记忆》团队的专访,并从那时起与闫东成为无话不谈的文化朋友。此后多年,他一直为《中国记忆》策划出谋献计。“当时我觉得这个节目最困难的是对当年热点问题的把握和同业界的沟通,没想到节目组做得非常好。”杜晓帆也直言,那几年他对于节目组最大的建议就是做一些负面的案例,显然这实施起来将非常艰难,可闫东带着他的团队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2013年的《中国记忆》就以此为主题,最终获得业内外广泛好评。

对于《中国记忆》和闫东,杜晓帆丝毫不吝赞美之言:“《中国记忆》见证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历程,从被社会冷落到今天的普遍关注,可以说《中国记忆》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12年的坚守,任何褒扬对他们都不过分。在一个社会剧烈的转型期,能够不为社会广泛重视的文化遗产坚守,实属不易啊!”

樊锦诗先生为《2017中国记忆》题字

抓大抓细,始终抱持敬畏之心前行

“我们记录的是文化和历史,这难道不足以让人产生敬畏之意?如果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我们都没有敬畏之心,又怎能拍出令人信服的作品!”闫东对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理解。

自1987年进入中央电视台,闫东创作节目作品经常是多项目并行制作。比如今年在忙《2017中国记忆》的同时,他还指挥着另一组人马拍摄制作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和《长征》国际版。即便是同时驾驭多个不同题材的作品,他也能把控宏观,做到张弛有度,井然有序,做到细致缜密,脑子里始终对每个项目都保存着一幅极其清晰的作战地图和时间推进表。

他对关键细节也绝不放过。从节目立项开始,无论周期是半年还是一年,为保证剧组工作推进和有效沟通,他几乎强制性的要求剧组每周开会,有时一周开三五个会议都极其正常,每个会议不追求时间长,但必须说重点、说实在的问题,大到节目框架如何搭建,小到摄制组器材食宿的解决安排。而且他不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想着为《中国记忆》发掘选题,常常念叨着“今年用不了,明年、后年、大后年,总有一个用上的合适机会。”,现在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中国记忆》,很多创意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片段中被捕捉。

之所以如此这般事无巨细,大概是因为他始终抱着一份敬畏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他所拍摄的内容,不允许在细节上出问题。“抛开工作本身而言,单单梳理我这30年来的作品,《中国记忆》、《孔子》、《东方主战场》、《长征》、《1937南京记忆》、《旗帜》、《大鲁艺》等等,我们记录的是文化和历史,这难道不足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如果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我们都没有敬畏之意,又怎能拍出令人信服的作品!”闫东接着说,“换个角度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困难的大历史、大部头都拍了,怎么能折在小小的细节问题上?更何况这些问题在前期,只要稍微努把力,就可以避免。” 难怪很多在他项目组里工作过的人都感慨,跟他拍一部作品无异于彻底历练一次,也许累脱了一层皮,但明显成长了一大块。

今年4月底,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体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体貌细节,闫东带队赴西安与秦陵博物院洽谈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下坑”拍摄兵马俑一事。所谓“下坑”就是指不站在游览台上,而是跟坑里的兵马俑面对面,近距离站在一起拍摄。他安排专人层层递交方案、修改方案,层层审批,总算得到了批复。而这次去西安,闫东携摄制团队亲自拜会陕西省文物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领导,再三研究后,最终确定在晚上闭馆之后,由专业工作人员全程带领摄制组“下坑”拍摄。

“首先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然后是高效率的拍摄。你们即将面对的是老祖宗2000多年前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带着足够的敬畏去面对你的拍摄对象、面对工作,都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来!”闫东要求VR摄制组负责人必须做一份详细的计划,精细到每一个镜头的运动轨迹和景别,不仅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更要提交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审核是否妥当,以确保万无一失。最终拍摄顺利完美结束,摄制组的专业态度也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肯定。

深挖选题,让凝固的历史流动起来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静态、凝固的历史,它更像是在我们心里树起的一座座丰碑,我们一直希望用《中国记忆》为观众将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打造成一个圣洁的节日,在这一天带着观众更深入地解读我们中国人深入骨髓的那些记忆与印记。”闫东对《中国记忆》有着如此的期望。

作为一个资深的纪录片创作者,结合自己30年来的创作经验,闫东在谈起创作体会时表示,一个创作者对于作品把控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便是他对选题的认识和解读是否深入、透彻。那一部部纪录片作品是这样,12年来的《中国记忆》更是如此。“《中国记忆》就要求选题大而具体,你要给观众呈现怎样的‘记忆’?每一年的选题都是我们结合当时的政策、热点、最新考古成果,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内涵进行的一次深入挖掘与解读。”闫东说,《中国记忆》系列以及自己的每一部文化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它们所记录的也许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其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却是必然具有当下性,也就是对人们今天现实与情感的影响。无论是对各种历史资料的甄别、选择,还是对直播和录播的取舍,无论是学者嘉宾的邀请,还是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其最终的目的也都在这里。

2006年,《中国记忆》选择了对古蜀国金沙遗址发掘现场进行直播。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的话说,考古发掘一般是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出大成果。可就12年前在对金沙遗址短短几小时的直播里,竟然就在镜头见证下出土了大量的象牙、金器、玉器,堪称奇迹。王毅坦言,闫东和他的《中国记忆》用直播的手段,不遗余力地让更多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散发出来的魅力,“这场直播之后,成都的考古黄金时代到来了!《中国记忆》在金沙遗址的直播绝不只是一场普通意义上满足观众好奇心的直播节目,它让我们开始更深入思考应该如何保护、看待祖先们留下的这些遗存。”

2009年,《中国记忆》以京杭大运河多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载体,除在北京设立总演播室在,还在浙江杭州、江苏扬州、安徽淮北、河南洛阳、山东济宁、河北沧州、天津武清、北京通州等八个运河沿线城市设立直播点,直播规模巨大。“当阎崇年老师坐在龙船上,徜徉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河段,娓娓道来大运河的过往,观众会沉浸在历史长河中,也会自然而然将历史与现今勾联起来,更便于贴近文化遗产感受它的魅力所在。”

今年,《中国记忆》将主题确定为中国申遗30年。中国自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中国的长城、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16年7月15日,中国已有 50处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人越发关注文化和自然遗产,当年的故事如今还有多少人清楚?这些年来我们又取得多少成就?未来还将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改变?”,闫东说:“我们回顾30年前首次申遗过程中的细节,梳理近些年来的成绩与经验,加以对未来文保工作的展望,意义和价值自然不同。”

2017年,闫东自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电视人正好是30年,中国成功申遗也是30年,在这一年完美呈现《中国记忆》必将成为美好的记忆。对闫东的访谈即将结束时,他道出了心底的期盼:“世界遗产不仅是静态、凝固的历史,希望通过《中国记忆》能使我们中国人深入骨髓的那些记忆与印记流动起来,释放和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希望《中国记忆》成为一个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让世界更多的知道中国的文化故事和文化根脉,我能够成为那一个讲故事的人感到很自豪。”

闫东 中国记忆 文化遗产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
Baidu
map